我国的碳纤维行业发展前景“喜忧参半”

发布时间:2014-01-06      新闻来源:一览化纤英才网

   

     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新闻媒体的记者采访了中国化纤纺织行业专家顾超英女士,就碳纤维话题进行了综合论述,由于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50年代初应火箭、宇航及航空等尖端科学技术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此外,还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械、纺织、化工机械及医学领域。 碳纤维作为高性能纤维的代表之一,属于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其生产技术复杂,产业发展涉及官、产、学、研各个环节。由于它是发展航天航空和军事工业等尖端技术必不可少的新材料,也是民用工业更新换代的基础材料,国外又对其出口进行封锁,所以近年来我国就一直比较重视对其研制和生产,虽然起步较早,投入不薄,但仍处于失利地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反映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世界各国对碳纤维的未来需求空间是巨大的,随着碳纤维的应用领域更加的拓展,该类产品的用途也更加的广泛。目前,碳纤维除了应用于传统的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外,在新型纺织机械、碳纤维复合芯电缆、油田钻探、风力发电叶片、核电、医疗器械、汽车构件、建筑补强材料、文体用品等领域也都有应用。

    顾超英指出:2010-2013年前后,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依然热衷研究与开发生产碳纤维以及碳纤维中间体、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等。现在国际市场上部分公司开发生产的碳纤维以及下游衍生物品种已经有很多,中国地区也是如此,如:浙江泰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沈阳中恒碳纤维生产线正式投产,19立方米的PAN基碳纤维用聚合反应器一次投料试车成功,让中国生产的碳纤维及其制品在性能和成本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该公司力争实现产品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努力将企业打造成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生产龙头企业。这一项目的投产,表明了中国恒天集团发展碳纤维新材料产业的决心和步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强烈愿望,必将促进中国恒天集团新材料单元的发展,为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还有中国金发科技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也很惊人的,公司将以自有资金投资年产2000吨碳纤维及1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第一期投资总额不超过3亿元,投资期限3年。首期产值可达20亿元,至2013年前实现生产高性能碳纤维2000吨的产业规模。此外,公司还着手打造万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预计到2012年底正式建成。届时,金发科技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基地。金发科技表示,公司加快了碳纤维技术开发进度,突破了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韩国晓星全州碳纤维工厂2013512日落成竣工,预计年产能将达2,000吨,晓星已把自主生产的碳纤维命名为“TANSAME”,意为“烈火中诞生的高品质碳纤维”。海外市场的推广工作已经展开。紧跟日本东丽、韩国泰光之后,晓星碳纤维的投产更加稳固了韩国作为重要碳纤维产地的地位。重量较钢铁轻80%,强度却10倍于彼,碳纤维因其突出的轻质高强性能又被成为“梦幻新材料”;日本东丽工业公司在韩国的子公司——东丽先进材料韩国公司(TAK)计划投资630亿韩元(5700万美元)在韩国龟尾的工厂内新建一套2200/年碳纤维生产装置。2011年年初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131月建成投产。东丽工业公司表示:“截至目前,韩国几乎全部碳纤维需求都依赖于进口。TAK新建碳纤维装置将确保韩国国内碳纤维需求的稳定供应。此举也是东丽工业对以韩国和中国为首的亚洲快速增长的碳纤维市场所作出的反应。”另外,陶氏化学公司也拟在俄罗斯生产碳纤维,2013年第一季度获悉, 陶氏化学公司已经与土耳其DowAksa先进复合材料公司、俄国Rusnano以及俄国复合材料控股公司(HCC)签署了一项意向备忘录(MOI),拟在俄罗斯生产碳纤维中间体、碳纤维复合材料并提供产品应用解决方案等。此项合作意味着陶氏化学可能在莫斯科的Prepreg-ACM和纳米复合技术中心(Nanotechnology Center of Composite)进行投资,并将在航空航天、基础设施、能源、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等行业探索市场机会,面向俄罗斯国内和全球市场供应产品。2013411日获悉,2012年全球聚丙烯腈(PAN)碳纤维需求量约4万吨,预计还将以15%/年速度继续增长。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日本东丽实业已确定目标,将在20153月之前使其碳纤维产能扩大至27100/年,将对其在日本、美国、法国和韩国的四大基地进行扩产。目前,东丽旗下的东丽先进材料(韩国)公司已建成2200/年高强度标准模量碳纤维生产线,主要满足工业及体育装备应用,正式投产后将使东丽集团碳纤维总产能增加至21100/年。东丽还在韩国进行二期项目,预计20143月将建成产能2500/年的碳化生产线,并使其在韩国的碳纤维产能达到4700/年。此外,东丽还将于20149月在美国投产一条2500/年的碳化生产线,20153月将在日本爱媛厂新投产1000/年的一体化生产线。

 

    顾超英指出:作为中国地区的碳纤维上下游企业而言,未来将面临很多这样那样的行业问题需要去解决,最近,据悉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碳纤维行业发展目标和重点进行了规划并提出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15年,我国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应用市场初具规模;扩大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市场;碳纤维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行节能减排,骨干企业能耗降低20%左右,实现清洁绿色发展,促进碳纤维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业内专家指出,指导意见为碳纤维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行业要着重开拓和培育下游应用市场,同时严格抓好节能环保工作。征求意见稿强调,实现行业健康发展,要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方面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动聚腈原丝、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应用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征求意见稿同时强调,要制定我国碳纤维行业准入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征求意见稿还首次明确规定,碳化生产线能耗不高于4.1吨标准煤/吨碳纤维,工业废水废气必须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必须按要求处理处置,安全生产、职业防护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是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制定碳纤维行业发展指导意见非常适时,对整个碳纤维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业界普遍看好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前景,近几年全国碳纤维企业从10几家迅速发展到最少30多家。但由于行业缺乏准入条件以及下游应有市场尚未打开等原因,整个行业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小、高端品种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碳纤维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碳纤维行业市场需求量为2.2万吨左右,而目前已建和在建项目的产能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值。解决产能过剩一方面要发展骨干企业,设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开拓和培育下游应用市场。”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要积极鼓励生产企业、研究设计机构与应用单位联合开发、生产碳纤维下游产品,加快培育和扩大应用市场,重点围绕民用航空、汽车、建筑工程、海洋工程、电力输送、油气开采和机械设备等领域需求,开发各种形态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中间材料及零部件”,无疑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实现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抓好节能环保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顾超英指出:对于未来,我国的碳纤维行业具备“喜忧参半”的发展前景,由于部分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也都纷纷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去,从而迎来了该类产品新上和扩建项目的高峰期,对于中国而言,因为受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将体育器材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影响,国内碳纤维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体育休闲用品(约占总消费量的80%90%),及一般工业应用和少量军工产品(导弹和火箭等)。在航空航天方面,由于国外一直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供货来源主要依靠国内部分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试验设备所生产的少量碳纤维产品,但耗量不足碳纤维总需求量的5%,远落后于世界平均应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包括碳纤维在内的高性能纤维产品在工业领域应用发展进行了立项和重点部署,积极研制高质量产品,并不断拓展其在军用、航空航天、能源、环保、汽车、造船、桥梁等工业领域以及建筑、抽油杆、民用等方面的应用。正因为相关专家和权威人士认为,2010-2015年期间碳纤维增强材料在风电领域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也给了一些想上该项目的企业带来很大的信心,无论是国内地区厂家还是国外地区厂家都是如此,都毫不犹豫的加入到积极的增加产能队伍中,可以说,机遇确实在市场中也真正体现了,在体现机遇的同时,如果大家都迅速奔向这个通道,如果下游企业的需求没有快速跟上,势必将导致该类产品存在明显过剩趋势,也将使市场风险快速凸现。特别是该类产品在加工生产的时候,技术攻关难度大,毕竟碳纤维是一个高投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可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好像门槛并不那么高,每年都有十几家企业参与进来。但从技术方面来看,碳纤维生产涵盖了高分子、无机和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以及化学工程、纤维成型、自控、机械等多项工程技术高度集成,且没有国外样品和技术作为借鉴,该产品对性能、形态结构、微结构要求很高,技术流程很复杂。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碳纤维发展在聚合的可控性、稳定化、高倍拉伸氧化控制、上浆剂、设备国产化、降低能耗物耗、环保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面对国内地区碳纤维产业产能将更加过剩的局面,以及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应用领域狭窄等问题,也许我们更寄望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加强产学研结合,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来之不易的新兴产业,以推动我国碳纤维产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顾超英指出:我国碳纤维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T300通用级产业化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百吨级和千吨级碳纤维已投入生产。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把T700级与T800级系列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工作快速搞好,让中国的碳纤维产品能够成为世界上的主要生产与消费大国,让自主研发的系列产品早日走出实验室产业化生产才是最关键所在,并且由小批量生产转为大批量生产,让国内下游企业真正用到自己国家开发生产的碳纤维,不再依靠来自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满足国内需求是上策。这些年,从总体形势来看,我国确实处于由T300通用级向高性能的T700T800发展的过渡期,高性能的T700T800T1000级的碳纤维研制工作任重道远(T300T700等是指碳纤维的品级,通常以拉伸强度指标做为衡量标准)。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碳纤维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对科学研究领域和技术领域的沿革、国内外现状、技术经济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做出科学的、定量的分析和预测判断。加强碳纤维系统复杂工程的顶层设计与部署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不同系统和部门间科研单位协作与分工协调,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协同攻关、独立考评、公平竞争。此外,更应重视应用领域的拓展,以推动规模化产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规模化的产量,同时也能从生产连续化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继而转化为高品质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拓宽碳纤维产品的应用范畴,降低碳纤维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国外一些公司的行为也可以借鉴一下, 如20135月下旬获悉,日本三家公司成立碳纤维回收技术联合研发小组,如日本东邦特耐克丝株式会社、三菱丽阳株式会社、东丽株式会社三家公司先后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宣布共同出资成立“碳纤维回收技术联合研发小组”,旨在共同研究开发碳纤维大规模回收技术。当前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和体育运动等领域对碳纤维的需求不断扩大,大规模回收技术的研发活动势在必行。东邦-三菱-东丽将合三家之力,加速推进碳纤维大规模回收技术的研发。这个事情也值得行业人士高度重视,预祝中国的碳纤维企业更加蓬勃发展,不要再出现向我的主题中的现象产生,我们要有志气多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拳头产品来,让我们的下游企业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地应用我们本国的各种规格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是我们持之以恒需要是拥有的信念和履行的战略目标。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89  销售电话:0755-86153566 客服信箱:chem@job1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