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细凡:为守信3天赶出18万副眼镜
发布时间:2013-08-08 新闻来源:中国台州网
王细凡在车间指导工作人员工作。
王细凡,36岁,湖北通山县人。
2002年,王细凡拖着大箱小包,登上汽车来到了台州。他的想法很简单: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谁知,这一待,就是10多年,这个湖北小伙,如今已是临海市信诺眼镜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了。
今年2月份,王细凡获得了“十佳新临海人”的称号,这让他有些喜出望外。他说,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新台州人”。
十年勤奋,他从学徒到厂主
1995年,18岁的王细凡在温州一家眼镜厂做学徒。那时,他对眼镜的制作工艺,一窍不通。“不懂不是问题,不学才是问题。”王细凡说,他从眼镜焊接开始学起。
人如其名,王细凡干起活来很细致,手脚也快,大家都乐于教他。不到一年时间,他就摸透了整个眼镜制造的过程和工艺。几年间,王细凡在圈里已经小有名气,一些眼镜厂的老板经常邀请他去厂里作技术指导。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细凡来到杜桥,他瞄上了台州眼镜市场这块“沃土”。
“当时,杜桥的眼镜市场刚刚起步,很缺技术人才。”王细凡考虑了一整晚,他决心来台州闯一番事业。
凭借精湛的技艺,王细凡在杜桥的一家眼镜厂里当起了“老师头”。工资高了,但他的日子,却更加辛苦了。
“那时候,一天要上17个小时的班。”王细凡说,有一次,他实在困得厉害,一边工作,一边打起了瞌睡。高速运转的机器,削到了他的手指头,一阵剧痛后,鲜血开始流个不停。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安慰,而是厂长的一顿痛骂。
“为什么不自己出来单干?”这样的想法,划过王细凡的脑海。
2005年,王细凡开始自己包厂做眼镜零配件加工。不久,他将加工厂租在两间两层的民房里。“有10多名学徒,我没有责骂过他们一句。一个好汉三个帮,做生意也是一样,工人是根基。”他说。白天,王细凡骑着摩托车跑业务;晚上,他还得连夜做模具。虽然辛苦,但王细凡做得很开心。
“没有束缚,干得自然舒服。”王细凡说,骨子里,他是个向往自由的人。
诚信,让眼镜远销海外
2008年,王细凡有了自己的公司——临海市信诺眼镜有限公司。“名字有点‘土’。”王细凡笑笑说,这背后有个故事。
“杜桥的眼镜以内销为主,但我的眼镜市场定位是外销。”王细凡说,他接的第一笔订单,来自秘鲁。18万副眼镜得在短期内交货,时间赶得很紧。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细凡只记得,厂房的电灯,整宿整宿地亮着。
“公司几乎是全体总动员。大家倒班工作,连着赶了三天两夜的工。”王细凡说,信诺指的就是守信、遵诺言。
很快,信诺眼镜有限公司的名气就在业内传开了,订单一个接着一个地进来。但这时,王细凡也遇上了他的麻烦。
“老外很注重细节。外销的眼镜,要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层层测试才能通过。”王细凡说,由于缺乏外销的经验,眼镜的返工率很高。
让王细凡印象深刻的,是一年前来自美国的一笔订单。他告诉记者,第一次验货,因为眼镜商标上的一个小扣子没有扣紧,整批眼镜都被退了回来。第二次验货,因为镜片的透光率稍低一些,货物又被退了回来。
“挑剔。”王细凡说,老外的眼睛“贼亮贼亮”的,一点点小瑕疵都不放过。虽说如此,但王细凡发现,他的眼镜,越做越精细了。
“最近的几批货物,都是一次性通过的。”王细凡说,一些生意上经常往来的老伙伴,出于信任,都不需要怎么验货了。
未来,要把眼镜做得精益求精
“今年的眼镜市场,不太景气。”王细凡说,特别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家,日子并不好过。
这让他想起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那一年,杜桥眼镜行业遭遇寒冬,但在他的带领下,信诺眼镜有限公司的效益却稳步上升。2012年8月,王细凡的眼镜厂还搬了一个新“家”,厂房面积扩大到1700多平方米,能容纳员工150余名。与此同时,眼镜厂的订单也一年比一年多,销量一年比一年好。
这两年,尽管欧债危机对杜桥眼镜市场的冲击不小,但王细凡并不担心,在他看来,最难熬的日子,都已经熬过来了。
说到未来的发展,王细凡也有他自己的规划。他说,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做强。质量提高了,销量自然不愁。
“细致工作,平凡生活,这是我的目标。”他说。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