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用水 煤化工企业必须要迈的一道坎儿
发布时间:2012-03-17 新闻来源:煤化工英才网
近日,水利部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此前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会上,“最严格”、“三条红线”,等这类相当苛刻的字眼被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重复强调。
煤化工,既是用水大户,又是排污大户。目前在煤化工项目中耗水严重成为最大隐忧。煤直接制油每吨成品油要耗6吨水,间接制油每吨成品油需要12吨水,而我国区域特点基本是,有煤的地方缺水,有水的地方缺煤。当前发展煤化工与水资源匮乏形成矛盾。 而当“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来临,煤化工化工行业的用水环境面临着怎样的变化?水资源局限与行业发展的矛盾又应该如何调解?
“三条红线”是指: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700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实际上是从现在到2030年的这段时间之内可利用的一个最大量。”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现在的用水量是刚刚达到6000亿立方米,还有1000亿立方米的利用空间。我们现在要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着眼于腾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保留发展后劲。”他指出,目前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经超过承载能力。水质的约束也更加突出。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了750亿吨,河流水质的不达标率接近40%。此外,近期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大量的新增用水的需求,这方面的用水压力也被胡四一重点强调。
在我国西部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而这一地区正是煤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地区。煤化工耗水量大是不争的事实。 煤化工企业用水量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冷却塔、凉水塔、换热器、锅炉等,这些地方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对企业实现节水至关重要。行业专家指出,空冷就是节水的好途径,目前全国许多新建煤化工项目在审批时被要求配套空冷设备。地方政府也出台了较为严格的用水限制政策,如生产一吨甲醇需消耗10吨水,但地方水利部门要求8吨水或者6吨水,逼着企业节水。煤化工英才网的记者在采访相关部门领导人也提到,“一吨甲醇消耗15~20吨水的时代应该结束了。政策严厉一些,可能短期内使企业面临较大压力,但长期来讲,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煤化工英才网行业专家认为,在硬性指标下,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审视水资源压力,努力找到应对措施,减少排放。当然实现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是必须合理科学的利用水资源。废水零排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将来所有的企业会要像重视生产一样重视水处理。
对此,国家明确的最严格措施是:对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要暂停审批建设项目的新增取水;对于取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就要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制定节水的强制性标准,禁止出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对现状的排污量如果超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的地区,要限制审批新增的取水,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因此,从今年开始,煤化工项目用水不达标可能直接影响到正常生产。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